實踐大學於創校之初即積極推動各項有利於民生發展的社區組織、計畫及相關活動。迄今秉持辦學初衷,歷經三期程校務發展計畫,落實兩階段學校自我定位,皆將社會責任列為校務發展重點,積極與政府機關、社區合作,提供在地服務。第一期深耕計畫以教學為核心–以學生學習為主體,透過建立社會責任相關教師社群,逐步發展創新教學模式,將課程連結場域,強調實作學習,並利用學校特色,在教學研究與社會影響等面向確立發展重點(圖26)。以「健康生活 經濟自主」、「綠色生態 再造農村」、「學研能量 深耕服務」三大主軸進行,並逐步完善各層級推動機制。
盤點本校在社會實踐的歷程中累積已超過20個執行場域(如表34),自107年起,各項USR計畫從衡量實踐場域、場域問題評估、課程設計結合解決方案,皆融入本校各院系之專業核心能力,於其中思索發展特色,橋接外部單位資源,擴展實踐場域之範圍,建立在地信任關係,共同支持建構實踐大學USR基盤。
除了延續前期USR「發展學校特色」與「在地連結,人才培育」之精神與行動方案外,本校依照第一期深耕計畫累積之量能,於111年6月啟動申請第三期教育部USR計畫,共有7件個案計畫申請(表35),另於111年8月18日邀請國立暨南大學水沙連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張立亞助理教授、台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施聖文助理教授以及臺北市北投社區大學曾翰文主任,三位在社區組織經營發展、參與式預算與社區總體營造領域的專家給予建議,作為後續提案的修正基礎。
其中漸凍病友科技生活設計是首度橫跨設計、工程、科技、照護與輔導領域,針對漸凍人協會與病友需求,跨域整合本校設計學院、民生學院與台北大學工學院的學術資源,提供漸凍病友科技生活設計。本校社工系與家兒系提供病友與家屬資源整合與家庭心理輔導,並支援參與計畫的師生對病友需求的了解;工設、服設、媒傳系負責強化漸凍人的生活輔具、病理服飾設計及宣導設計。台北大學通訊工程系與本校音樂系將共同建置聲音銀行與語音重現技術優化,提供溝通輔具所需的語音技術。團隊除了獨立執行所屬的計畫,也支援彼此專業,逐步與相關企業合作開發產品,例如與瑞典Tobii合作開發「智慧溝通眼鏡」,成果造福漸凍病友。
本校也將結合博士教育課程中「創意設計與管理」,運用服務設計理論與服務傳遞系統的設計,加強「人文關懷」發揮「善設計」,並與高雄校區合作,把產品、服務和組織創新融於課程中。課程實驗成功後,將以博士班學生本身所具備的專長,協助支援與本校大學部及碩士班專任老師的各項專題進行,以培育學生跨界能力。
新一期程校務發展將SDGs設為推動永續發展的重要一環,SDGs作為全球推動永續發展的指導方針,也為聯合國更早期提出的企業社會責任與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等倡議,勾勒出更明確的架構。據此,全球企業與各組織均陸續將ESG作為SDGs發展方向的發展衡量指標,本校商資學院和管理學院順應企業潮流,也將ESG (Environment, Social and Governance)作為SDGs發展方向的發展執行項目(圖27)。
落實 ESG 創新教學的跨校區、跨院系合作,執行策略與具體作法如下:
1. 本校永續報告書撰寫:
依循全球永續性報告協會 (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簡稱GRI) 所出版的全球永續發展報告書指導綱領 (GRI Standards) 的核心選項 (Core) 揭露之要求撰寫。
2. 永續管理種子教師培育:
鼓勵教師參與國內外永續管理師培訓課程,並取得資格認證。其後,邀請種子教師透過教師教學社群,提供其他跨院系教師觀摩、學習與交流。
3. 本校各領域ESG相關教研發展:
擬以前述GRI架構,進行相關領域ESG特定主題教研發展,例如: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國科會大專學生研究計畫或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就業學程等申請,並於課程大綱中勾稽SDGs指標以利後續調整課程內容方向。
經由107至111年本校USR的各項行動回饋,整體法規與制度已臻完備,本校支持機制分為「直接支持類型」與「輔助支援類型」,具體內容整理如表36所示,直接支持類型將有助於教師藉由參與大學社會責任相關計畫或活動,在教學、研究與服務方面獲得支持,輔助支援類型則提供參與教師與計畫工作人員更全面的保障。
另一方面,推動USR可使教師專業得以多元發展,協助教師以教學實務或產學合作成果提出升等,自107年起已有多位不同領域教師組成USR相關教師社群,針對社會實踐領域課程進行跨領域價值共創的思考討論,檢視執行相關計畫之教學模式與教師教學之反饋,近年社群數量有明顯增加趨勢,111學年度起更將「大學社會責任」獨立為一類教師專業社群,作為相關行動方案整合與課程規劃討論之平台。
本校110年成立「社會實踐與生活創新中心」,擔任USR校級整合協調的角色,更強調鏈結聯合國SDGs,將課程融入場域實務之發展方向,透過USR執行過程與政府、產業、社區、組織等合作對象連結,引入外部資源並持續發掘場域議題,擴大推動社會實踐模式,將各團隊執行經驗移轉至不同實踐場域,擴大場域與學校的整體效益,落實將教育場所轉型為社會實踐的平台。(圖28)
例如與設計與策略展望中心合作推廣「大量交織」的概念以及平台運作,強調文化多樣性(Cultural Diversity)、資源最大化(Resources Maximum)、過剩成為養份(Waste=Foods)、跨方案的資源整合(Crossing Projects),將目前複雜的人類活動重新設計、連結(大量交織),建立諸如零廢棄、清潔生產、共有共管的理念,平台的運作則使其成為一種在方案、非營利、創作、教學四個面向皆可依循,實踐其概念。
本校111年成立「永續發展與社會責任委員會」,以ESG理念參與並檢視校務營運管理情形,委員會設置「社會實踐策略工作小組」、「淨零碳排推動工作小組」、「永續治理規畫小組」等,將整體校務發展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檢視學校營運於環境面的影響。如能源使用、汙染排放或廢棄物處理是否得宜,對於教職員工、在地社區或社會利害關係人群體是否應盡責任,並在營運管理層面衡量相關績效成果。永續發展與社會責任委員會以及社會實踐與生活創新中心依照上述整合協調機制,更完善協助各計畫團隊連結外部資源,圖29顯示目前已進行接觸之外部單位。
綜觀本校迄今執行之USR行動以「在地關懷」與「文化永續」為最關切的議題。藉由各個USR行動執行歷程,實踐大學逐漸突顯「奠基於專業特色教學發展的場域關懷與永續」之核心價值」(圖30)。希望透過「精進專業特色」、「實踐教學創新」、「追求在地永續」、「成就利他共好」的過程中產生兩大項效果:
1.累積在地知識;2.促進在地連結的加值整合,使學術研究能量確實跨出校區,投入在地場域(機構),同時透過校內整合機制,使團隊和實踐場域產生加乘效果,回饋至師生教與學層面,反思精進後再投入場域,形成區域發展的永續循環。 透過計畫師生的在地實踐,整體行動方案可歸納為三大方向: